“游戏是这样一种行为,它在时空的界线之内,以某种可见的秩序,按照自由接管的规则进行,并且在必需品或物质实用的范围之外。游戏的基调是狂喜与激情亲切。”
——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
关于游戏

再过一段韶光,《武装突袭3》即将迎来第十个年头。
《武装突袭》系列最早涌现于2001年,起初名叫《闪点行动》,后更名为《武装突袭:冷战突击》。《闪点行动》对付当代化立体化沙场的真实仿照,为它赢得了一大批硬核军事游戏爱好者拥趸。后来游戏制作公司——波希米亚互动事情室(Bohemia Interactive Studio)又陆续推出《武装突袭1、2》,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乃至一度将军事仿照游戏这个标签带火出圈。
《武装突袭》系列
很多玩家即便是没玩过,也多少听过这款以“跑步两小时,激战五分钟”出名的游戏,这个系列不能大略称之为FPS游戏,更准确来说,这是一款硬核军事仿照游戏,即MilSim(Military Simulation)游戏。
游戏不是纯挚地用枪对着仇敌射击,而是更侧重于仿照完全的军事行动。例如游戏本体的剧情意务中,玩家须要从简报中知晓任务所需的统统,例如背景以及目标,每每任务地点没有明确的标记,只能依赖指北针与舆图,通过三角定位的办法来探求;而武器装备也须要根据仇敌支配情形来进行妥善安排。
一次任务的部分简报
比较于《义务召唤》系列里不可阻挡的沙场超人,玩家在游戏中是非常薄弱的,实行任务的过程中,统统都要靠自己:没有了刚加载完舆图就接敌的战斗,要先想办法前往任务地点,而路上乃至有被偷袭的可能;没有了“喘气回血”大法,玩家只能将自己藏身于掩体后,祈求下一颗子弹绕过自己;如果不幸中弹,那就只能祈祷医疗兵足够闇练,能将自己从去世神手中抢回来。
救不了,给个高兴
游戏本身的硬核程度达到了光按键就有上百种的程度,更不用说流传的 “1000小时入门”的梗也并不是一句玩笑话。很多想要考试测验的萌新玩家每每会被开局的传授教化任务所劝退,仅仅30分钟的流程,就能体验到“一张舆图一包烟,一个地点找一天”的快乐。
繁芜的按键,仅原版就带了15个种别,还不包括加载模组后的按键设置
但便是这样一款“劝退”游戏,在发售十年之后,仍能稳定在均匀2万玩家的日活量,窍门是什么呢?
日活均匀2万人旁边
当第一款开放模组(MOD)的游戏《毁灭战士》问世后,游戏的创作权便不仅仅是制作组的专利,任何人都能通过开放的代码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统统。和《上古卷轴5》一样,安装了模组后的《武装突袭》成为了“新游戏”,它既可以带来更逼真的沉浸感,也能够供应无限的创作潜力。
例如创意工坊中的ACE模组,将原版游戏的“血条”式侵害变成了模块化的人体侵害,加入了拉伤、撕裂伤、穿透伤平分歧损伤模式,对付武器还加入了风速、温度、海拔高度平分歧要素的影响。该模组供应了大量的仿照参数,为玩家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沉浸感体验。
弹道打算器
仅ACE一个模组就供应了大量的拟真元素,更别说创意工坊中还有数以万计的模组,从不同的国家、时期,到《战锤40K》平分歧的游戏;从大到上百平方公里的舆图,到小至背包上的钥匙扣,这里搜罗万象,只要你能想到的,在创意工坊中都能找到。
最热门的一些模组,涵盖了主流军事阵营以及各种拟真增强模组
便捷的制作工具与开放的互换氛围,让《武装突袭3》迎来了军事游戏爱好者的大力支持。官方网站上有专门的代码Wiki页面,教玩家如何写代码;模组开拓工具也兼容主流的模型制作软件,这大大降落了玩家开拓模组的难度。
枪械模型制作
从《闪点行动》开始便呈现出了许多精良的模组,在没有创意工坊的年代,为了便于模组的下载与更新,涌现了很多作为模组发布地的论坛,个中有名的有海内的中国虚拟军事网(VME)论坛、国外的Armaholic论坛等等。
VME论坛(关站多年后于2022年重新开站)
Armaholic论坛(于2021年5月关站)
这些网站承载了无数军事爱好者的创造力,纵然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摸到武器装备,但凭借无穷的想象力与出色的建模能力,在模组中也能将装备的每一寸贴图刻画出来。而很多精良的模组团队,像是Community Upgrade Project(CUP)、RED HAMMER STUDIOS(RHS),其成员有不少凭借模组项目的履历进入了育碧等公司。
《武装突袭》系列的模组,还为游戏界带来了许多征象级的其他游戏。例如在2017年爆火的《绝地求生》,便是源自于《武装突袭2》的
《PLAYERUNKNOWN's Battle Royale》模组。而大火的僵尸生存类型的游戏,其源头也可以追溯到《DAY-Z》模组。
《武装突袭》系列将真实与想象有机地融入到了一起,从《闪点行动》时就表现出色的编辑器功能,让玩家的游戏内容不再局限于原版的任务,而是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特殊是《武装突袭3》首创性地带来了3D伊甸编辑器,让任何玩家都能轻松上手去导演一个任务出来。
玩家可以通过编辑器,实现电影中从情报网络到突击进攻全流程的情节;或是像《GTA》一样体验帮派人生;还可以体验《战地》的爽快对抗;在资深的导演手里,乃至能做出让玩家惊叫连连的胆怯任务。只要你想,就没有不能实现的。
玩家可以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艺术作品,像是足以以假乱真的交火沙场,或是一部广受好评的电影短剧。限定造品的每每只有创作者的想象力。
海内非常精良的军事微电影制作者,曾有幸帮助他完成作品
随着2022年的俄乌战役爆发,舆论场上涌现了许多真假难辨的视频,个中很多都是《武装突袭3》的游戏截图或是录屏伪装的沙场实况,足以可见这游戏“创造力”无穷。
得益于社区分享的鼓励,有很多在《武装突袭》中业余创作的玩家走上了专业的道路。例如Alexandr,一位来自俄罗斯的玩家,曾有幸与他在联合任务中并肩作战。他在这几年韶光里,从一个业余的MilSim拍照爱好者,走上了专职拍照师、构景师的道路。
他的早期作品
还有的人通过《武装突袭3》,武断了自己从军的梦想。战队的一位朋友,在2021年考上大学后便弃文竞武,临走前为战队的朋友们手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我们陪伴他在拍摄微电影的过程中让他意识到,穿上军装才是他想要的伟大创作。
《武装突袭》的模组社区与开拓者群体,就像是互利共生一样平常,随着韶光推移,双方合营得愈发默契。这既让《武装突袭》不断抖擞活力,又为游戏界带来了许多精良的人才。正如《游戏的人》所言:游戏的意义在于创造。波西米亚互动将开拓游戏的能力通报给了每一个MilSim爱好者,让MilSim游戏发光发热,创造出了远超出游戏本身的意义。
不止游戏
硬核游戏带来了用爱发电的创作者和无私奉献的老师。MilSim的精髓便在于一群人仿照一场真实的军事行动,而合营、互换是乐趣的核心。从《闪点行动》起,便捷的做事器培植吸引了各式各样的军事游戏爱好者团体,哪怕在QQ尚未遍及的时期,得益于游戏内自带的无线电指令,大家也能打一场高兴的仿照战役。
2001年的游戏就带了不同武器的瞄准功能,以及无线电指令功能
海内最早的一批战队,例如VME虚拟作战部队等,在2001年便凝聚起第一批军事仿照游戏玩家。从军事教程到模组制作,他们无私奉献了很多,为海内MilSim游戏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本。可以说没有这一批人,就没有海内MilSim圈子的繁荣。
某个早期战队的论坛,回答早已是15年前了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在战术层面上的方案、合营尤为主要。但是这样的沟通很随意马虎带来摩擦,由于互联网“互不见面”的性子,正常的战术谈论很随意马虎引起误会,进而升级成为人身攻击,争吵是家常便饭。
像是光明与阴郁的伴生,在这个圈子里有多动听的故事发生,就会有多邋遢的事情存在。
大家曾为了知足一位生病的玩家欲望,即参与一次大规模的战队联合任务,组织方案一个月,实现了一场由多个战队联合、高达上百人参与、完成度很高的“黑鹰坠落”任务。在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中,涌现过很多争吵,从模组选择到任务分配,总会有人不满,也有人选择退出。但在起起伏伏后,大家还是实现了这个欲望。
相反的,有一些“瓜”在反复上演。新玩家是战队发展的基石,每到打折的时候,贴吧等平台就会呈现出各个战队的招新贴。为了打劫新人,有些玩家潜伏到其他招新群中,通过扰乱演习等办法劝退萌新;有些玩家身为队长,却自降身份,造谣攻击其他战队;更有甚者,通过DDOS攻击其他战队做事器,让他们无法嬉戏。这样的事情只是圈子中混乱的一角,但足以长久地影响正常玩家的体验。
《武装突袭》带来的MilSim社区俨然是一个巨大的修罗场,比较于国外的社区,我们的关系更加错综繁芜。真真假假、分分合合,不过只是海内军迷圈的一个小小缩影而已。
正如富兰克林的名言:“争吵是一种人玩的游戏。然而它又是一种奇怪的游戏,没有任何的一方曾经赢过。”海内的MilSim社区曾有着无比光辉的过去和令人冲动的故事,但随着游戏的老去和玩家现实生活压力的增加,这些美好也都随之消散。争吵可以带来战术上的磨合,也会带来人际关系中的撕裂,这只是一把双刃剑罢了。
而在玩家社区之外,还有着专业人士在利用这款游戏。想必很多人都听过《武装突袭》是军队利用的仿照器等的传言,再加上《武装突袭2、3》也都登上过军事频道宣布,更让这游戏神秘了几分。
央视宣布中涌现的《武装突袭3》
然而游戏毕竟是游戏,军方利用《武装突袭》紧张是为了仿照协同作战能力,更侧重于计策战术的大方向,而不是追求游戏中“百步穿杨”的精兵能力。
实际上,波西米亚互动事情室分出了一支波希米亚互动仿照(Bohemia Interactive Simulations)事情室,用来开拓美军专用的《虚拟沙场系统》(Virtual Battle Space, VBS)。这种仿照器与游戏的根本差异在于,其拥有环球实时联网的舆图,更加细化真实的参数仿照设定,以及一套真实的作战指挥系统。
最新一代《VBS4》中宣扬的环球实时联网任务
战役游戏用于“战役”,让游戏内外都充满了些许硝烟味。然而《武装突袭3》也带来了对和平的思考。例如其两款DLC《Laws of War》和《Art of War》。
Laws of War
在《Laws of War》中,玩家扮演一个应对人性主义灾害的非政府组织成员,对留存在阿尔蒂斯岛屿上的未爆弹进行拆除。《Laws of War》看似讲述的是排雷故事,实则是站在了一个新的角度来描述战役,即战役受害者的角度。
在战役中提到,迄今为止天下上仍有超过一亿枚未爆的各种战役遗留军火留存在世界各地,给那些国家的平民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和威胁。从越南战役的橙剂到中东、阿富汗地区的集束炸弹等,都给当地民众造成了沉痛的代价。
战役中埋纵火药伤及平民也是战役罪
同时,游戏会反复提醒玩家要把稳征战规则(rules of engagement, ROE)和战役法,在现实中这都是基于日内瓦公约制订的沙场底线。如果玩家在游戏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平民伤亡,那末了会面临被枪毙的结局。
制作组说:DLC中的征战原则,并不是要站在道德高地教诲玩家,让玩家束手束脚;而是供应了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战役。既然是军事仿照,那么现实中存在的ROE,也该当以一个得当的形式进入到游戏中,先容给玩家,让玩家能够面对战役中所要思考的问题。
Art of War
在《Art of War》中,游戏展示的是才华横溢的社区艺术作品,它们来自于天下各地的玩家,表达了玩家对付战役的意见。
最主要的是,这两款DLC都将所得收入捐献给了国际红十字会(ICRC),这让两款DLC带来的反思更进一步地帮助了现实中饱受摧残的战役受害者。
它的未来
《武装突袭3》来到了第10个年头,它在玩法上仅此一家。但可惜的是,在游戏体验上它真的老了,无论是优化还是手感,已经远不如其他FPS游戏了。
高学习本钱在这个时期成了劝退大部分玩家的门槛,但好在仍有喜好军事仿照游戏的玩家,这个圈子里,总是有新人通过《武装突袭》开启了MilSim之旅,而一些老玩家则散到了其他MilSim游戏中。就像是《战术小队》的许多玩家都曾来自于某个战队,分分合合,大家又聚拢在了另一个MilSim游戏里,人来人往,让这个圈子生生不息。
《武装突袭》系列就像是一位荒原中种出绿洲的老人,二十多年过去了,终于迎来了新的“后人”——《武装突袭:重塑者》,这一作于2022年发售,制作组打出的标语是“Road to Arma 4”,意图让其作为第4代上市前的过渡作品。
这款游戏目前连半成品都不算,但可以看出制作组想将MilSim游戏带给更多玩家的愿景。
例如,虽然带来的BUG更多了,但游戏的新引擎让射击运动的体验更好了;很多操作都面向了主流射击游戏,更加精简;此外,游戏内的编辑器以及模组制作工具更加“当代化”,只是问题在于和前一代比较变革巨大,对付熟习老工具的模组开拓者来说须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学习。
更加当代化的界面
未来总是无法节制的,老玩家逐步地离开是一定的,如何吸引更多新人加入MilSim游戏变得更加主要。未来无法预测,只能先实现它。
某位战队队长离去感言
《武装突袭》系列将MilSim游戏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无数的新点子通过这款游戏实现,无数的从军梦想由此出发并借此延续。它将创造的接力棒传到了玩家手中,并由此抖擞了无穷的活力,如同一颗粗枝叶茂的大树,为许许多多MilSim的爱好者供应了一处荫庇。